课堂总结
课堂总结
文体
《燕诗》作于唐末元和初,又名《燕诗示刘叟》,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。这首诗的题注意为:“叟有爱子,背叟逃去,叟甚悲念之。叟少年时,亦尝如是。”——刘老头有个很疼爱的孩子,离家出走背弃了他。刘老头很悲哀,很想念他的孩子。作者有感于刘老头年轻时,也干过这种背离父母的事,所以写了这首寓言《燕诗》给他。
内容
首先记叙燕子筑巢育儿,然后记叙它们养育、教导小燕子的经过。当小燕子长大,便离弃父母,远走高飞。全诗借双燕的遭遇讽劝那些不顾父母痛苦而独自远走高飞的人们。它还强调: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,自己就应先带头对父母尽孝;同样,教育人者首先要教育自己。诗里也运用了鲜明对比的技巧,使读诗时的感受性得到极大的强化。
《燕诗》前部分是这么写到:“梁上有双燕,翩翩雄与雌,衔泥雨椽间,一巢生四儿。四儿日夜长,索食声孜孜。青虫不易捕,黄口无饱期。觜瓜虽欲敝,心力不知疲。须臾十来往,犹恐巢中饥。辛勤三十日,母瘦雏渐肥。喃喃教言语,一一刷毛衣。一旦羽翼成,引上庭树枝,举翅不回顾,随风四散飞。”此诗写两支燕筑巢繁殖后代的辛苦过程,最终小燕子羽翼丰满后,离开大燕子看管后,分别飞离枝头,任母燕的怎么呼叫,再也不回返的动物事件,诗人寓意人的陋习,子女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报答。
写作手法
咏物说理。将燕子拟人化,赋予它人类的行动、感情,从而达到说明道理的目的——品德情意。最后两联,“燕燕尔勿悲,尔当返自思。思尔为雏日,高飞背母时。当时父母念,今日尔应知。”,诗人以第一人称安慰燕子勿悲伤,应当反思年幼时是不是也曾那样残忍的伤害了最疼爱自己的父母。当然,燕子听不懂人话,这句话的对象,恐怕是刘老头而不是燕子吧?诗人也真滑头,知道刘老头少年时德行有亏,忍不住想训责一番,但碍于他是长辈,不宜直接说教,结果语气最严肃的这一段,只好对燕子说了,也暗示着老人的品德缺陷。诗人借事说理,把双燕哺育小燕子能找到细节按时序记叙,再带出此诗中要说明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的道理。
作诗目的
双燕辛劳养育雏燕,雏燕长大后离弃父母,令双燕非常悲痛,因此作者有感而发,劝告为人子女的要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,懂得孝顺父母,不要离弃父母。诗人借小燕子背弃父母的事,劝导为人儿女的要孝养父母。此诗意于物中,对现在有好的教育意义。从联系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这方面就很值得现在社会人学习。
诗人借禽鸟作诗,让动物世界大燕与小燕分离的事件再类似发生在人的身上,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,父母再辛苦养育我们几十年,不能忘却父母的大恩。虽然不能时时刻刻在他们身边,但我们要有感恩的心,关心父母,打打电话问问身体,谈谈心,回家看看,一起做做饭吃吃饭,都不乏是感恩他们的方式。
灌输良好品德情意
我们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。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,是亲切的话语;是热情的鼓励,是严格的要求等。世上有多少父母就有多少爱的故事,白居易《燕诗》不只只是讲述了鸟儿的成长,更重要的是告诉后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无私、伟大。
评论
发表评论